传递手工纸的温度

来源:m6米乐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10-23 15:57:38

  今天的我们大家可以在大量纸质书刊、文献中饱览知识,透过纸质文物领略先哲的思想,欣赏艺术名家的存世作品,皆有赖于造纸术的发明。作为经济、便捷和易于传播的书写记事材料,纸张为知识、思想和图像的记录、保存与传播创造了必要的物质载体,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

  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纸,都有赖于工业化造纸,手工纸则在人们的认知中日渐淡化。尽管手工造纸技艺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显而易见,但在数字时代下,纸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立足当下,再一次审视手工造纸的材料与工艺,深入发掘其内在价值,以创新的视角对技艺加以拓展,成为手工造纸技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追溯工艺的历史、了解手工造纸的发展现状,是向传统学习的第一步,而最好的途径就是到产地进行考察。近五年,我走访了国内多个省区市的造纸单位,采访造纸人、采集手工纸样品,对手工造纸工艺及手工纸的品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溯源技艺的基础上,我开始思考如何以艺术与设计的形式诠释工艺的价值,将工艺知识进行输出;如何以产品研发连接起手工纸与生活的关系,使人们在消费和使用中亲近手工纸。

  纸的可塑性和应用性极强,特别是手工造纸的韧皮纤维、纸浆及成纸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空间。材料的肌理与质感在视觉、触觉上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塑造成型的工艺上也可以探索出多样途径,构建言说不尽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黑余的作品《工·序》,通过对手工造纸原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再创造,探索了手工纸丰富的表现力。植物纤维的编织、捶打、揉捏,成纸工艺中的“落水”“洗花”,使作品构建了超出物质存在的思想性,充分释放手作的价值与意义,工序的缓慢节奏也对现代人心灵产生治愈的效果。

  笔者的作品《灵璧问道》以快递纸箱、稻草和纸屑为材料,通过纸浆造型工艺塑造灵璧石。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材料置换引发物欲时代下的审美反思,材料自身的属性特征使得艺术表达的语义发生了迁移,日常废弃物的材料价值也在再生中得到了升华。

  李洪波以传统翻花中纸张独特的连接结构,重塑了《罗马青年》等经典“石膏教具”。作品的静态外观与石膏像别无二致,但在被拉伸、扭转并还原的过程中,丰富的可变性突破了人们的认知,赋予了经典审美符号更为复杂的当代意义。

  作品《碳折叠NO.3》突破了传统剪纸的平面表述,唐征维将剪纸与立体折纸、书籍形态相结合,阐述其对碳金融背后架构的思考。陈粉丸的《无限之花》使剪纸的镂空特性在“无限”复制的层叠结构中冲破平面之维,生出“无限之花”。

  因为做与纸相关的课题,我常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诉求,注意从生活中寻找纸质产品的机会点,试图以好的产品引导消费,让纸以一种温润的文化魅力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书写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纸与笔的倾吐让情感更为真切。《家书红包》中附带的手工纸信笺,为你亲笔书写对晚辈的期待和嘱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提供契机,将亲情与贺岁之意凝结于字里行间,让爱得以记录、传承、珍藏。

  很多人爱好书法,但苦于没有大段的时间来习字,或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纸。《一日一字》为这样的你而设计,“择良纸一枚,日习汉字二三,外摹间架,中得其意,以养心性。”从一个字、一个词到四字成语,纸面被设计成三种不同的规格,精选安徽曹氏宣纸,旨在让书法爱好者积累片刻闲余时光,体验民间传统文化魅力。

  作为一本传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工艺、传承人和年画作品的记事本,《匠心日志·佛山年画篇》以“每一天的坚持都值得记录”为概念,旨在日常书写中潜移默化地凝聚信念。印制在仁化玉扣纸上的佛山年画门神被设计为藏书票贴于扉页上,将广东的两项非遗技艺融汇在现代纸品中。

  《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的装帧设计师许天琪立意将24种植物融入纸张设计中。为试制新纸,我受邀指导并制定生产方案,将近年来对手工造纸的观察、学习与理解转化为与出版应用相适宜的工艺方案,在手工纸工艺创新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经与造纸人程玮的通力合作,终将24款手工纸试制成功并用于出版,不仅赋予了阅读在材料、情感和文化维度的审美,也使手工纸在与现代出版的连结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该书荣获2020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自2016年“纸原,传递手工纸的温度”首展以来,每年相关展览都随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的变化一直更新着内容,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法国蒙彼利埃的展出中进行了多次迭代,充分的发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和论坛等形式,将中国优良的手工纸产品和研创成果展示给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21年初,由中国科学技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手工造纸的技·艺”主题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此展览是在我受科技馆委托,历时两年完成的策划项目基础上实施的。1800平方米的展场容纳了“技之源”“匠之心”“艺之本”“纸之用”“纸来折往”五个板块,以实物陈列、多媒体互动、模拟实验、艺术作品、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我国手工造纸的工艺知识、科技内涵、传承人物和纸艺创新的成果。展览在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共创模式下,以科技传播、艺术创作和工艺传承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视角揭示了当代手工造纸的多重价值。

  造纸的过程是一次生命置换的过程,植物的生命幻化为人类记忆的载体,使思想超越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使生命在置换中得以升华。在对纸的触摸中,在与先贤的思想相遇时,那些对自然的敬畏、对匠心的感恩、对片纸的珍视,以及对纸的未来的艺术探索与设计实践,正是我们对中国技术史上这一重大发明的致敬。

  (作者:原博,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手工造纸与纸艺术研究所所长)分享文娱频道精选进入文娱频道阅读推荐热门图片进入图片频道精彩视频进入视频频道